读先生的书有两个强烈的印象,一是王先生对钱先生太“知其人”了。我想现在在世研究钱锺书先生的人,大概没有一个人的了解可以深入到王先生的程度,有这么多年非同寻常的师弟之谊。二是平实的态度与精细的研究结合在一起。王先生做古典文学研究非常精细,平时做事也很精细,钱先生就表扬过他的"明通之识,缜密之学",这两点结合在一起,就形成了这本书的高度。香港城市大学的翻译及语言学系曾让我去讲过一次“钱先生的翻译观”,我只能就事论事,只有王先生因为既那么“知其人”,又那么精细,能把《林纾的翻译》和钱先生参加《毛泽东选集》翻译的时候与事者不同的翻译观联系起来,这样再看钱先生很多的言外之意就会有新的体会。
香港正大国际期货公司直招主账户
资质齐全,零投诉,香港证件会监管,合法合规;
项目合法,资质可查,合规展业,提供交易所结算清单;
客户交易保证金最大授信;
总部仅预留4美金,量大条件可再降,行业最低;
部门齐全,一站式全程24小时服务;
软件:信管家;(可开放API,对接其它交易软件)
诚招:主账户、母账户;(欢迎高实力代理商咨询)
官网:http://zhengda.com.hk
--------------QQ:2497280914-------------
----------微信:155206906---------
刚才董乃斌老師和骆玉明老师都提到先生那篇关于“皮里阳秋”的文章:文学所某位跟钱先生有过节的研究员回忆在“干校”时问钱先生为何要称为“皮里阳秋”,钱先生沉吟半天答不上来,倒是一位红学家给解了疑。作者试图用这个故事来打破钱先生博闻强识的神话,而且在不止一篇文章语带讥嘲地一再复述。我觉得王先生实在忍无可忍了才会写这样的文章。那位研究人员的先生跟钱先生有什么过节是另一回事,但他再三用这个事例来贬低钱先生的学问是既可气又可笑的。皮里阳秋这个《世说新语》《晋书》里都出现的典故现在任何一部成语词典或典故词典上都有,这样的常识钱先生都没有,太匪夷所思了。而王先生告诉我们,第一,他自己就有问了钱先生不该问的问题却被答以不知道的经历,他就知道这不该问。第二,有老干部问钱先生问题,钱先生说答不上来,你去问王水照。
联 系 人:胡经理
联系地址:深圳